1、IMF:全球經濟今年料增4.8%
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世界經濟研究部區(qū)域主管Petya Koeva Brooks表示,雖然全球經濟已有復蘇跡象,但前景仍未明朗,金融市場亦存在不少隱憂,預計多數國家今后一段時間仍會維持“量化寬松”政策。IMF上調今年全球經齊增長0.2個百分點至4.8%,而美國被下調0.7個百分點至2.6%。中國內地則維持不變,今明年分別增10.5%和9.6%。
2、9月用電量環(huán)比降12% 專家稱無礙明年經濟高增長
國家能源局25日公布,9月份全社會用電量出現自今年4月起6個月內的首次環(huán)比下降。用電量數據一直被認為是反映經濟走勢的重要指標,但對于9月份用電量數據下降的原因,專家分析認為主要是受季節(jié)性因素和各地節(jié)能減排力度加大的影響,對經濟的指示性不足。中國經濟正處于穩(wěn)固筑底階段,雖然增速有所回落,但很可能在明年上半年出現反彈,并開啟新一輪增長。
3、如何應對人民幣內貶外升
“人民幣面臨極其矛盾的狀態(tài):國際上,壓迫人民幣進一步升值,最好是一步登天;國內,農產品、原材料漲價,CPI一直在飄紅,通貨膨脹預期越來越嚴峻。我們該如何應對這個內貶外升的局面?”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楊圣明說,中國經濟快速增長,人民幣升值是必然的,但絕不能突然大幅度升值,搞一蹴而就。
楊圣明是在近日召開的一場學術研討會上作上述表示的。昨天,有消息稱,20國集團(G20)領導人,將在下月尋求就減少全球貿易失衡的具體方針達成一致,以求再次努力避免潛在的“匯率戰(zhàn)爭”。楊圣明認為,人民幣價格不是可以隨意改變的。在匯率問題上,至少要考慮4個方面的因素:勞動生產率、國內價格水平、貿易結構和國際經濟關系。
4、國內油價漲至歷史新高 油品漲價推高通脹預期
在國際原油價格連續(xù)突破80美元/桶的背景下,10月26日零時起,國內汽、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230元和220元,折合每升約漲0.17元和0.19元。此番調價后,全國各地汽柴油價格均創(chuàng)下了歷史新高,以北京地區(qū)為例,93#汽油漲至每升6 .92元,97#汽油漲至每升7.30元。
成品油和食用油的雙雙上漲引起業(yè)內人士的高度關注。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25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一段時間以來,美元貶值刺激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上漲,對國內會造成一定的輸入性通脹壓力,值得警惕。